2020-共同研究

2020年度第1回北京大学-早稲田大学共同研究交流会

  2020年11月27日上午,2020-2021年第一期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期交流会聚焦“东亚的社会与治理”这一主题,两校学者和学生围绕疫情下的国际合作、公共治理模式的分流、城市规划、危机管控等领域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早田宰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汪卫华副教授、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佐藤洋一教授、早稻田大学国际部部长 Rhee Maji Christine、国际事务部部长高木范夫,以及北大和早大的二十余名线上和线下的学生参加交流会。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主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致开幕辞。董昭华首先就过去五期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的成功举办对早稻田大学表示感谢。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已有十余名博士生导师和三十余位学生参与五个领域的合作研究,另有百余位学生参加交流,议题横跨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经济合作、社会治理等多个研究领域。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由线下转为线上召开。期待更多引领前沿议题能够在这一平台上碰撞出火花,并转化为跨国合作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早田宰教授发表了题为“后发展阶段的灾害风险治理”的主旨演讲。早田宰从全球的视角切入,指出亚洲是近年来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进而以灾后临时住房的安排为例,说明政府、市场和公益团体这三个参与主体在单独应对危机时都有其局限,指出只有当三者互为补充才能构成完整的治理体系。最后早田教授以疫情为例,分析了中美日三国治理体系的差别,并在此基础上指出 “自助、共助、公助”相结合的救助方式是未来风险治理的前进方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汪卫华发表了题为“全球公共治理模式的分流”的主旨演讲。汪卫华副教授的演讲以疫情作为全球公共治理模式分析的背景,提出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是否可以被看作是全球公共治理模式走向分流的起点时刻这一关键问题。在此危机下,对国家而言“一切都应被纳入治理,一切都将被纳入治理”。汪卫华副教授指出,国家间日益不同的公共治理风格,向下决定了各国的社区治理风格迥异,向上则会深刻影响区域和全球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汪卫华副教授进一步从不同国家对“治理”本质的认识、治理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治理机制的差异这三个方面阐释了对公共治理模式的分流的深入剖析。

  接下来分别由三位来自北京大学与早稻田大学的博士生代表发言。早稻田大学的博士生Shimizu Kenta同学巧借“面子”理论,以日本某村庄为例分析了 “个性”如何在共同体建构的过程中发挥影响。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安光德(Kwangdeok Ahn)同学分析了中日韩应对疫情的现状,并提出了未来东亚多边合作的蓝图。早稻田大学的博士生吴臻同学以长春为例,通过实证调查,结合长春殖民时期的城市治理经验及与堪培拉等城市的对比,分析了长春的城市规划特点,并再此基础上总结了该案例对于城市治理一般经验的启示。

  最后,来自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佐藤教授对以上五个演讲分别做了点评和提问。他指出,早田教授的演讲喻示了不同的治理模式根植于不同的历史,而关键在于如何创造未来;汪教授的演讲使他回想起在应对疫情初期,不同国家政府间的应对速度形成的鲜明对比。针对Shimizu Kenta同学的演讲,佐藤教授指出,社区治理的关键即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安光德同学的演讲,佐藤教授肯定了跨境合作的重要性,但是教授认为如何在积极跨境合作的同时控制疫情的跨国传播,将是各国政府需要综合考量的问题。关于吴臻同学的演讲,佐藤教授指出如何评估长春殖民时期的城市治理经验,它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当代的市民接受,将是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讨论环节中,与会嘉宾和学生围绕主旨演讲和主题分享的内容,就抗疫模式、危机治理、跨国合作等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精彩深入的讨论,交流会现场气氛热烈。

  早稻田大学国际部部长Rhee Maji Christine教授进行研讨会闭幕致辞。Rhee Maji Christine Rhee Maji Christine教授对两校师生的参与表示感谢。她提出,不论是社会危机管理还是社会制度设计,国与国之间、人民与政府之间的相互理解都是必不可少的。期待北大和早大的合作能够继续促进青年学者间的跨国交流,并在未来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