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研究

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在我院成功举办

  2019年5月31日下午,第一期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功举办。本期交流会聚焦“新时代中日关系”主题,两校学者和学生围绕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关系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北京大学副校长田刚,国际合作部副部长康涛,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董昭华,早稻田大学副校长弦间正彦,社会科学学术院副院长黑川哲志,国际部事务部长高木范夫,社会科学学术院事务长栋方隆一,国际部副部长江正殷以及来自北大和早大的十余名学生参加交流会。

  北京大学田刚副校长致开幕辞。田刚对早稻田大学代表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祝贺第一期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成功举办。田刚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正式缔结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以来,北大和早大开展了各层次、多领域的密切往来,合作项目涵盖博士生联合培养、本科生双学位、亚洲校园计划等多样类型。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将成为两校在学术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创新探索,搭建起中日两国师生相互学习、交流共进的重要平台。

  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学术院黑川哲志教授发表了题为“中日两国的环保制度与环境合作”的主旨演讲。黑川哲志强调,中国和日本共处同一区域、共享东亚环境,任何一国的环境问题都必然影响对方,两国开展环境合作对于双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过去几十年间,日本成功治理了严重的产业公害和城市环境问题,为中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国已经建立起世界领先的环保制度,未来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完善以切合国情实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归泳涛副教授发表了题为“冷战时期中国的外交战略与对日政策”的主旨演讲。归泳涛提出,中国对日政策的调整过程,不仅是对双边关系发展变化的具体回应,更是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战略需要的必然结果。冷战前期,受冷战格局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塑造以至客观限制,中国对日政策未能充分实现外交战略目标。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后,中国对日政策开始逐步夯实和平与发展的共同利益基础。

  随后,北大和早大的六名研究生进行了主题分享。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学术院博士生Pattajit Tangsinmunkong总结了上世纪60年代至今泰国对华认知的演变过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李帅宇基于东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视角,分享了对于日本殖民历史及其现实影响的思考。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学术院博士生桑原太郎回溯至上世纪20年代的中日关系史,讲解了日本在发动侵略战争前的对华文化攻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董聪利对日本外交蓝皮书进行了系统的文本分析,全面回顾了平成年代的中日关系。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学术院博士生矢野真太郎分别聚焦上世纪30年代和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情况,对比了双边经济合作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异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朴哈恩分层次梳理比较了中日两国各自推出的东亚经济合作倡议。

  在讨论环节中,与会嘉宾和学生围绕主旨演讲和主题分享的内容,就对华认知、产业转型、中国模式、国际援助、公共外交、文化影响等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精彩深入的论辩,交流会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早稻田大学弦间正彦副校长作闭幕总结。弦间正彦对北京大学及参与活动的师生表示衷心感谢,祝贺第一期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弦间正彦倡议,北大和早大、两校教师和学生以本次交流会为契机,不断巩固双边合作,持续深化学术关系,为新时代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做出创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