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大

  早稻田大学创立于1882年(明治15年),是一所英才辈出的日本一流的私立综合大学。创立伊始的名称为东京专门学校,于1902年(明治35年)改为现在的名称—“早稻田大学”。

  创始人大隈重信胸怀“东西方文明的和谐交融”之远大理想,以“学问的独立”、“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造就模范国民”为办学方针,主张自由探讨学术,提倡独创的钻研精神,立志于培养牢固掌握实际应用知识并能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人才。百年来,早稻田大学不仅在校内拥有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还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著名学者、政治家、艺术家及新闻界人士,众多杰出人物都在早稻田大学留下了其学术交流的足迹。今天,早稻田大学已发展成为一个由13个本科院系、21个研究生院及附属机构、体育教育部门、国际部门、图书馆和多个研究所组成,并拥有5万多名学生的综合性大学。早稻田大学秉承着百年来兼容并包的历史传承,积极致力于开拓与国外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关系,合作伙伴已经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600所院校。在与这些大学合作设立众多留学项目的同时,早稻田大学还努力推动校际及多边教学、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其卓著的国际交流成果在日本及全球享有盛名。凭借悠久的传统、无数的荣誉,以及灵活、超前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早稻田大学在日本教育界的领导地位经久不衰,培养了大量活跃于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新闻工作者、商界巨头,并先后培养出包括8位内阁总理大臣在内的多位政治家。2007年10月21日,值建校125周年之际,早稻田大学发表了“第二次建校”宣言,并制定了“Waseda Next 125”(早稻田新世纪计划),立志在教学、科研及社会贡献和文化创新等各方面锐意进取。近年,早稻田大学提出了一项名为“150周年愿景”的中长期计划,勾画出到2032年建校150周年的未来发展蓝图。“150周年愿景”从大学的宗旨原则出发,确定了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具体项目的实施以及引导改革的基本政策纲要,从而使早稻田大学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WASEDA”,这所超越国界的个性鲜明的大学正在谱写着世界高等教育的新的辉煌。

       早稻田大学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于建校不久后的1889年,当时接收了第一批清朝留学生,特别是在1905年设置了“清国留学生部”。据说每年的清朝留学生在学人数有1000人左右。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廖仲恺、彭湃等曾在本校负笈求学。之后,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本校接收了大量中国留学生。近年来,以1982年与北京大学缔结的学术交流协定为开端,与许多著名院校缔结了协定。其中,特别是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交流活动,与北京大学共同建立了联合教育研究机构,在过去的交换留学基础上实施了本科课程的双学位项目等。从2003年开始在两大学开展了共同培养博士水平学生的工作。此外,还于2004年在北京设立早大事务所,力求建立一个更加活跃的交流和合作机制。另一方面,作为本校与复旦大学的共同教育事业,从2005年9月开始派遣学生,实施本科课程的双学位项目,从2008年9月开始在政治学研究科的新闻专业中启动硕士级别的双学位项目, 并于2008年在上海设立早稻田大学上海事务所。

       目前,在本校学习的5000余名外国人留学生中,中国留学生为2563名(约占5成),是世界各国中最多的。从2007年开始,中国政府设立了奖励计划,每年向国外大学的研究生院派遣5000名本国重点大学的学生。为了能先于日本其他大学吸纳这些优秀学生,本校完善了由本校负担这些学生在学期间的学费等制度,并从2008年4月开始正式接收这些学生至今。

       在学者交流方面,目前在本校注册的中国籍教师人数己达到了121名,占外国人教师人数的21%以上。另外,作为交换研究员,本校迄今为止从中国接收223人,并向中国委派了52名本校教师。此外,以访问学者、外国人研究员的身份来本校访问的学者达到近600名。正是因为这些学者之间活跃的交流,使本校有关中国的研究活动得以在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思想、美术等多种领域广泛展开。

       中国与早稻田大学之间的关系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和胡锦涛都曾作为中国元首莅临本校,我们坚信彼此之间的关系将会进一步加深。在人员交流方面,从历史上看,除了中国教育机构的著名学者外,每年都有许多团体来访。从2000年到2016年8月为止,我校共接待来自中国的团体1600次。此外,到目前为止共有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等15位各界代表被本校授予名誉博士称号。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与早稻田大学的友好交流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从2004年开始先后举办了多次“省级企业领导人员赴日研修班”和“省高级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修班”等 培训项目,每期学员均对该培训项目给予高度评价。

       我们十分珍惜与中国之间的这一历史渊源。为了培养在下一个100百年中担负起日中互惠发展重任的人材今后,我们将在日中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实现联合教育计划,并且要集日中两国大学之智慧,创建出新的产-学-官合作模式,培养出能胜任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领导型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