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2024-2025年第三期北大-早大合作交流研究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功举办。本期交流会以“异域书写——日本文学与想象力”为主题,两校的专家学者及学生代表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副教授Kristopher Reeves、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丁莉、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河野贵美子以及来自北大和早大的十余名师生参加了交流会。
(图1 交流会现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致开幕辞。她对早稻田代表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她回顾了两校的友好历史,高度评价了本研究会的历史成果。期待本次交流会的成果能为促进双方语言、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副教授Kristopher Reeves以“自外反观于内——简论冈仓觉三《日本的觉醒》”为主题进行了发言。Kristopher Reeves通过对冈仓觉三《日本的觉醒》英文原文与日文译本的精细对读,剖析了冈仓觉三作为日本文化的“内部”之人,是如何借由日本学这一“外部”之眼,重新完成了对日本文化的“内部”观照,并在文本中建构了一个独立于历史现实的日本形象。冈仓笔下作为“异域”的日本包含了内在的矛盾,成为英语世界读者希望理解却又无法理解的对象,并被赋予了双重属性。
(图2 Kristopher Reeves发言)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丁莉以“描写废墟——《玄奘三藏绘》舍卫国章段的词书与绘画的想象力”为题进行发言。丁莉从词书、绘画两个层面分析了镰仓时代的长篇绘卷《玄奘三藏绘》舍卫国章段对原典的加译部分,以“红叶”“青苔”“祇园精舍”等意象在不同载体间的书写、传播为线索,揭示了崭新的创造力是如何经由和文、汉文与绘画之间的翻译沟通产生的。而和、汉、绘画世界的彼此和鸣,赋予了绘卷故事更加丰厚的内涵与情韵。
(图3 丁莉发言)
来自北大和早大的八名博士后、博士生与硕士生就各自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报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刘雪瑽以“从‘守护神’到异域图像——论长臂人、长脚人形象在日本的嬗变”为题进行了发言,刻画了中古时期具有“守护神”性质的长臂人、长脚人形象,在中世与本土守护神的形象相融合,并在近世之后成为异国想象载体的过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徐一然进行了题为“对同质性话语的抵抗:岛田雅彦《择捉岛之恋》中的边境”的报告,指出领土纷争之地择捉岛在岛田雅彦的小说中被描写为多文化共存的乌托邦世界,成为疏离于现代社会人群的避难所,从而实现了对现代日本单一民族、文化话语的抵抗。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卢康进行了题为“《阴阳师》中异质空间的类型与性质”的报告,揭示了梦枕貘的《阴阳师》系列侦探小说中充满想象的平安京这一异质空间的特质,即为充分汲取了中日古典文学的养分与现代要素,构建出一个人、神、鬼共同栖居的多重空间。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博士生ベント勇亮ヘンリー以“战败初期的女性解放与怪异表象——论山田风太郎《双头人》”为题,指出山田风太郎通过对玲子双面形象的描写,刻画出围绕当时的女性投身社会这一命题的叙事空间,呈现了超越单纯二元对立的复杂图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匙可佳在题为“二重异境的书写——源实朝和歌中‘月之都城’的风景”的报告中,阐释了源实朝和歌中“月之都城”意象看似矛盾的“世俗性”与“超越性”特质,揭示了这些特质是如何在“实朝眼中的京都”这一“二重异境”的构造中得到了统一。早稻田大学国际交流研究科博士生彭童进行了题为“空间理论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方法:以宇佐见铃《かか》为例”的发言,以列斐伏尔的“三位一体”空间生产理论分析了芥川赏得主宇佐见铃于2019年发表的出道作《かか》中的女性主义元素,指出宇佐见采取对多重空间的刻画,使该作品具备较为强烈的女性主义批评色彩。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胡凌锋以“「から国に名を残しける人」考——《源氏物语》须磨卷的源氏与白居易”为题进行了汇报,通过分析《源氏物语》须磨卷中引用的白居易诗,及源氏前往须磨与白居易谪居江州过程的类似性,指出白居易正是须磨卷和歌所指的形象之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陈煜在以“异乡人视角的羁旅歌——以《土佐日记》中「みやこへ」的和歌为中心”为题的报告中,从“异乡旅人”的视角对《土佐日记》中共五十九首和歌的序列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土佐日记》和歌中自我观照的主题。
(图4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为刘雪瑽、徐一然、卢康、ベント勇亮ヘンリー、匙可佳、彭童、胡凌锋、陈煜发言)
最后,Kristopher Reeves作闭幕总结,他对北京大学及组织、参与活动的师生致以衷心感谢,他指出,此次交流会的举办十分圆满,两校师生聚焦日本文学展开了充分的研讨,不仅议题穿越古今,而且场上日、英、中三语穿插交织,很好地展现了当下日本文学研究领域的多元性,期待未来能够继续深入开展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图5 与会人员合影)
撰稿:匙可佳
照片:季婉婷、徐佳琪
审稿:刘雪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