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共同研究

2024-2025年第二期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成功举办

  2024年10月18日,2024-2025年第二期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功举行。会议主题为“全球政治经济动荡与国际合作的可能性”。早稻田大学大学院商学研究科教授横田一彦、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以及北大和早大的十余名师生参加了交流会。师生围绕全球政治经济动荡与国际合作的可能性,深入研讨了中美贸易冲突、全球供应链调整、技术创新、产业政策、国际经济谈判及国家与企业的全球竞争等关键议题。

(图1 参会师生合影)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致开幕辞。她表示,北大与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不仅见证了两校间的深厚友谊与紧密合作,更促进了一系列合作研究成果的产生。本次交流会议题丰富多样,紧扣前沿问题,期待两校师生在此次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合作研究。

  早稻田大学大学院商学研究科教授横田一彦以“全球供应链下的贸易制裁——中美贸易战”为主题进行了发言。横田一彦首先梳理了自2017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的背景和历程,认为制裁不仅对中国产生了直接影响,也通过全球供应链间接影响了美国自身,特别是中间商品的贸易链条。他进一步阐述了全球供应链中的制裁替代效应与互补效应,说明贸易制裁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供应链影响各国经济。最后,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有人指出,美国对中国提高关税的负面影响不仅会波及中国,还会对第三国的附加值贸易也产生重大负面影响。这表明美国的关税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全球供应链布局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图2 横田一彦发言)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以“相互依存与全球再平衡:解读2023年下半年以来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为主题进行发言。王勇指出,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中美关系有所缓和,具体表现为:高层访问频繁、机构间的对话机制逐渐恢复、人文交流取得进展等。尤其是2023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在旧金山的重要会晤,成为稳定双边关系、扩大合作的关键节点。随后,他深入分析了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一是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仍发挥着作用,暂时缓解了美国对华强硬派推动中美经济“脱钩”的压力;二是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科技实力迫使美国不得不正视现实;三是全球冲突的关联性及其相互作用打乱了拜登政府对华全面竞争的战略,中国在全球战略再平衡中获得了更加主动的地位;四是2024年美国大选及两党竞争需要拜登政府稳定对华关系。最后,从未来趋势的角度探讨美国大选后中美关系缓和的势头能否持续。他认为尽管两国关系有改善迹象,但战略竞争态势并未根本改变。无论2024年美国大选结果如何,中美之间的竞争仍将继续。两国都将面临如何管理竞争、避免冲突失控的问题。

(图3 王勇发言)

  学生发言环节中,早稻田大学大学院商学研究科博士生LIU Jinchen运用结构性引力模型,考察了影响国际汽车贸易的决定因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艾雪颖以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期的德国和美国汽车产业为例,探讨协调性劳资关系与对抗性劳资关系对各自工业竞争力的影响。早稻田大学大学院商学研究科博士生IINO Yoshiaki的报告聚焦气候变化风险下跨境并购和研发之间的关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唐古拉探讨了跨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角色及其与国家能力的关系,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中的独特作用。早稻田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博士生WANG Ying揭示中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改革、政治举措如何影响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采取法律行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黄雨滋研究了越南与欧盟签署高标准自贸协定的动因,探讨了区域经贸合作对越南的战略意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唐泽冰考察了新兴技术产业的大规模试错发展模式,剖析其特点、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图4 学生发言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为LIU Jinchen、艾雪颖、IINO Yoshiaki、唐古拉、WANG Ying、黄雨滋、唐泽冰)

  在会议的自由讨论环节,双方就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景、日本经济现状及其分配性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最后,横田一彦作闭幕总结,他对北京大学及组织、参与活动的师生致以衷感谢,期待未来能够继续深入开展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图5 北大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