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共同研究

2023-2024年第四期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成功举办

  2024年3月1日,2023-2024年第四期北大-早大合作交流研究会成功举办。本期交流会聚焦“汉字研究的前沿”这一主题,两校的专家学者及学生代表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孙建军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潘钧教授、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综合学术院笹原宏之教授、早稻田大学国际部部长Elwood Kate教授、早稻田大学国际部国际事业推进担当课长杨振,北京师范大学刘玲教授,以及线上、线下的二十余名同学参加了本期交流会。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致开幕辞。她对早稻田代表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她回顾了两校的友好历史,高度评价了本研究会的历史成果,并对本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予以祝贺,预祝本次交流会取得更加丰硕的研讨成果。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孙建军教授发表了名为“关于唐通事译未刊《和解万国公法》的汉语的使用”的演讲。指出汉译《万国公法》传到日本后,以官版翻刻,在幕末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明治改元之前,此书由旧长崎唐通事翻译为了《和解万国公法》但并未刊行。孙老师在发表中通过汉译本与和译本的比较,参考其他相关书籍中的汉语使用情况,进一步分析了此书中所运用的汉语词汇的特征。

  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综合学术院笹原宏之教授发表了名为“越南的字喃‘紦’字的传播及其在中日的接受情况”的演讲。笹原老师运用日语、汉语、越南语乃至拉丁语等的多种文献,指出此词音“ba”在越南语中表示丝织品,在阮朝时以形声方式作字喃“紦”表示此词,后经交通贸易传播到了清朝和日本。

  接着六位来自北京大学与早稻田大学的博士生、硕士生代表发表进行主题报告发言。早稻田大学硕士生黄有风(Hoàng Hữu Phong)以“现代越南语中的汉语借用词”为题,指出在汉喃时代,汉字与字喃具有区分固有语与汉越语的作用,而在国语字时代这种区分并不存在,现代越南人一定程度上具有区分汉语词、越南语词等的认识和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区分语种的意识。北京大学硕士生邓述荣以“关于平安时代的‘koku’的汉字表记的考察”为题,指出汉字及其语义与日语古语及其语义在结合的过程中发生了语义的扭曲,而汉字和语结合词在发展中,元汉字语义与和语语义地位不同,导致其差异的原因在于汉语环境的缺失。早稻田大学硕士生山口美咲作了名为“对平假名的印象”的报告,运用SD法纸质问卷调查,分析了八种文字及非文字,指出在现代日语中平假名给人的印象可能更小巧精致、温暖和顺,并提出假说认为这种印象可能来源于文字的一些物理性的特质。北京大学博士生熊怡萱,以“‘义务’在近代中国的定型研究为题”,指出中文的“义务”,以日语的“義務”为媒介,确立了与英语的“duty”或“obligation”的对应关系,考察了日语“義務”传到中国的过程,以及中文“义务”逐渐固定下来的过程。早稻田大学硕士生吴澳飞作了“关于东京新宿区的广告招牌中的语言表记的调查研究——汉字学习创新的可能性”的报告,通过对新宿歌舞伎町的招牌群的设计与语言表记的分析,指出这些招牌超越一般的商业工具,还能反映地域文化特征,一方面可以强化品牌形象,吸引顾客,一方面对形成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意义重大。北京大学博士生罗婷婷,以“关于‘妇人记者’的考察”为题,考察了‘妇人记者’一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出现与使用情况,分析了《朝日新闻》中的使用情况与“妇人记者”形象,并进一步分析了“妇人”一词的使用情况,点明了当时女性记者所面临的苛刻的社会舆论环境。

  在讨论环节中,与会嘉宾与同学们围绕主旨演讲和主题分享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有益的意见,交流会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早稻田大学国际部部长Elwood Kate教授做闭幕总结。Elwood Kate教授对参与活动的师生们表示衷心感谢,并祝贺2023-2024年第四期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

撰稿人:邓述荣

照片:桑煜昊

责编:徐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