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共同研究

2021年度第4回北京大学-早稲田大学共同研究交流会

  2021年12月24日上午,2021-2022年度第四期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功举行。

  本期交流会的主题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美关系在国际机制方面对日本的影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沐阳助理教授、早稻田大学国际学术院国际教养学部部长池岛大策教授、早稻田大学国际部部长Rhee Maji Christine教授以及二十余名学生参加交流会。两校师生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与挑战与地区开发性金融实践等研究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首先致开幕辞。她预祝本次交流会取得丰富的研讨成果,并指出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已成为两校在学术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创新探索,也是中日两国师生相互学习、交流共进的重要平台。

  早稻田大学国际学术院国际教养学部部长池岛大策教授从日本视角出发,讨论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对国际法律秩序的影响。池岛教授首先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的双重局面,并通过如海上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等不同的侧面分析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将对目前解决海洋和经济问题争端的法律秩序产生何种影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陈沐阳通过比较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分析了中国和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何以及为何以不同的方式向企业提供信贷,指出尽管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融资都支持了企业的海外业务拓展,但其提供支持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陈老师进一步指出,中国在发展领域的崛起引发了日本以及其他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回应,后者纷纷采取政府-市场相结合的发展金融政策,鼓励商业投资者参与发展合作。然而,在日本这样的先发工业化国家,企业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政府更难通过这类机构撬动私营资本前往欠发达地区开展业务。

  学生发言环节中,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曾维燊从比较的视角分析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地区的开发性金融实践。早稻田大学博士生宋佳琦总结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问题上的改革立场,并以日本为例讨论了来自非成员国的私人投资者对“一带一路”成员国投资的争端解决未来走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李偲宁则探讨了中美战略竞争和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和产业界的供应链安全战略及相关政策。其后,早稻田大学博士生周放通过分析近八年中日两国对东盟的出口数据,认为“一带一路”可能提升了中国和东盟贸易联系同时也导致了日本和东盟贸易联系的下降。北京大学博士生刘仁雪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美日三国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力变化进行量化分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常悦从非对称理论出发,探讨了越南对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认知与应对方式。最后,早稻田大学博士生赵溪如探讨了后疫情时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和未来展望。

  在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和学生围绕主旨演讲和主题分享的内容,就自身研究兴趣与学术方向的发掘、“一带一路”倡议的挑战及西方国家的回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发展及影响、中美两国代表的不同发展模式、日本的国际投资、日本供应链安全政策、日本与东盟的贸易联系、中美日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力、美国政权更迭及其对中国对外政策的影响等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精彩深入的论辩,交流会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早稻田大学国际部部长Rhee Maji Christine做闭幕总结。Rhee Maji Christine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及参与活动的师生表示衷心感谢,并祝贺2021-2022年第四期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