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共同研究

2020年度第3回北京大学-早稲田大学共同研究交流会

  2021年1月15日上午,第三期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期交流会聚焦“大变局下的中国与日本”这一主题,两校学者和学生围绕疫情下的中日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归泳涛、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综合学术院教授刘杰、北海道大学传媒与传播研究院城山英巳教授以及北大和早大的二十余名线上和线下的学生参加交流会并做会议发言。交流会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主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致开幕辞。董昭华对参与本次交流会两校师生表示欢迎,并预祝本次交流会取得丰硕的研讨成果。

  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学院教授刘杰发表了题为“无信任相互依存关系的未来” 的主旨演讲。刘杰提出日本和中国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相互不信任关系,两国面临四大问题:历史认识问题、历史遗留问题、钓鱼岛问题和台湾问题。他进一步指出,历史问题总是和政治外交问题夹杂在一起。随后,刘杰介绍了中日两国舆论中表现出的相互不信任的主要内容。最后,刘杰提出了改善中日关系的建议。短期来看,日本尝试独立摸索中日关系的相处之道有益于改善中日关系;中日双方可在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卫生、多边贸易谈判领域加强合作等。中长期来看,中日两国可以共同构建一个沟通认知的平台或共同体,包含教育交流和研究合作等方式。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归泳涛发表了题为“日本对华政策中的多重平衡”的主旨演讲。归泳涛首先介绍了日本对华政策调整的过程,指出在2012年-2016年间中日关系处于对抗时期,而2017年-2020年处于回暖期。随后从四个角度介绍了日本调整对华政策的时机与动机。在双边关系方面,钓鱼岛附近海域紧张关系得到管控,历史问题得到降温。国内政治方面,改善中日关系有利于安倍政府争取民意。国际环境方面,中日关系回暖可以对冲特朗普政府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等。在深层次原因上,日本对华政策调整的动机是中国在经济方面对日本的重要性。随后,归泳涛归纳了新冠疫情下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总结了日本对华政策中的多重平衡:一是经济与安全之间的平衡,二是安全竞争与危机管控之间的平衡,三是经济相互依存与经济安全之间的平衡,四是中美之间的平衡,五是国内政治中的平衡。

  北海道大学传媒与传播研究院教授城山英巳发表了题为“日本对华政策的决定——中国通外交官的认知分析”的主旨演讲。城山英巳首先界定了什么是“中国通外交官”:二战前陆军中从事参谋和特务工作的“中国通”是“中国通”的原点,二战后的中国通外交官主要指1956年之后由日本外务省选拔出的年轻人,这些人在年轻时期学习了中文,对日本制订对华政策产生了影响。随后,城山英巳教授介绍了战后“中国通外交官”的五个转折点。最后,城山英巳教授介绍了日本的“中国通外交官”主要关心的议题有,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中国的民意等。

  接下来分别由8位来自北京大学与早稻田大学的博士生代表发言。早稻田大学的博士生刘韻同学分析了日本的核外交和和平利用核能的谈判策略。北京大学的博士生胡然同学从中国视角分析了二十一世纪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变化及其展望。北京大学的硕士生李锡宗同学分析了日本在台湾问题当中的角色和作用。早稻田大学的硕士生章格诚以孙中山、梁启超、章炳麟和李大钊等人为例,介绍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亚洲主义的看法。北京大学的博士生董聪利同学介绍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自由派知识分子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早稻田大学的本科生伊藤颯馬同学介绍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相互误解现象。北京大学的硕士生徐伟彦同学分析了社会力量在促进国家间和解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早稻田大学的硕士生河野直也在战后台湾去日本化的背景下,通过比较台湾报纸《自由时报》和《中国时报》,分析了台湾地区汉语的特点。

  在讨论环节中,与会嘉宾和学生围绕中美日与中美欧三角关系、日本核能发展前景、如何建立东亚地区的和解路径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早稻田大学国际部副部长加藤篤史教授作闭幕总结。加藤篤史首先祝贺本次共同研究交流会成功举办,他提出通过本次交流会的举办,两国的师生增进了相互信赖和相互了解,为两国关系的更好发展贡献了力量。

Program

Participants

Kato Atsushi Liu JieVice Dean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Division, Waseda University Professor, Faculity of Social Sciences, Waseda University
Shiroyama HidemiProfessor, Research Facul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Hokkaido University
Takagi NorioGeneral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Division, Waseda University
Yoshikawa Shin Shen Xiangcong     Director, Waseda University Beijing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Administrative staff, International Office, International Affairs Division, Waseda University
Liu YunPhD candidate, Graduat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Waseda University
Zhang GechengMA candidate, Graduate School of Asia-Pacific Studies, Waseda University
Kohno Naoya   Ito Soma      MA candidate, Graduat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Waseda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studen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iberal Studies, Waseda University  
Gui Yongtao   Dong Zhaohua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Chen FangAdministrative staff,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Hu RanPhD candid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Alston Shek Chung LiMA candid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Dong CongliPhD candid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Xu Weiyan  MA candid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Shang JinghaoStudent Assistan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